芥子納須彌 雲岡石窟藝術特展佛館開幕
文/人間社記者李生鳳
圖說:「芥子納須彌一雲岡石窟藝術特展」,12月21日佛館本館大堂開幕,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第一排左7)等350人出席。人間社記者蔡忠宏攝
「芥子納須彌─雲岡石窟藝術特展」由中華文物交流協會、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辦,雲岡研究院、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承辦。雲岡石窟規模宏大,2011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此次展出透過3D打印,栩栩如生的石窟,讓大家身歷其境,一覽五世紀中國佛教藝術巔峰時期的經典之作。12月21日佛館本館大堂開幕,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等350人出席,並由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導覽。
圖說:展覽掲幕,左起為佛光山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高雄科技大學校長楊慶煜、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台北辦事處主任何婕、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銘傳大學講座教授洪孟啟、佛光山榮譽功德主劉招明。人間社記者蔡清華攝
中華文物交流協會副會長羅文利透過影片致詞,表示雲岡石窟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是世界文化遺產,文明交流互鑑的建築,承載千年歷史的沉澱,更以精湛的藝術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連結古今、溝通中外的文化橋梁。此次以「芥子納須彌」為主題,將雲岡石窟的精華濃縮於佛光山的殿堂之中,深入回顧輝煌磅礴的雲岡石窟藝術,也生動展示對千年石窟保護的文化傳承。
圖說:中華文物交流協會副會長羅文利透過影片致詞,表示雲岡石窟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人間社記者李明怡攝
杭侃表示,雲岡石窟開鑿於西元460年,當時為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文成帝以「和平」作為年號,應該也是寄予著美好的心願。主持開鑿者為高僧曇曜,他同時翻譯佛經《雜寶藏經》、《付法藏因緣傳》,而雲岡石窟的內容也和曇曜翻譯的佛經有著聯繫。雲岡石窟是以大規模的雕刻,文獻記載以「真容巨壯,世法所稀」、「窮諸巧麗」、「駭動人神」等字句形容,可見其衝擊力與感染力。
圖說: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表示,雲岡石窟是以大規模的雕刻,從其文獻記載,可見其衝擊力與感染力。人間社記者蔡清華攝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表示,2011年,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應邀出席「雲岡建窟一千六百年慶典活動」,並題字「雲岡石窟‧人類心寶」。大師曾說過,若能將雲岡石窟的資料編入《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則這套《圖典》就大致完成了5%,可見雲岡石窟在美術、雕塑、考古上所占的分量。
圖說: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敘述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與雲岡石窟之因緣。人間社記者蔡清華攝
銘傳大學講座教授洪孟啟認為,雲岡石窟的藝術成就,就是包容集大成,全景是羅馬式,柱頭是希臘式。融和了印度、希臘、羅馬、波斯的文化,也可以看到北魏孝文帝漢化後的影響。雲岡石窟之所以被列為世界遺產,是因為他將一個已經消逝的文化,提供給大家重新見面。
圖說:銘傳大學講座教授洪孟啟認為,雲岡石窟的藝術成就,就是包容集大成。人間社記者蔡忠宏攝
杭侃與如常法師並分別代表雲岡研究院、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簽署合作交流備忘錄,雙方將在文化、文物領域和人才方面展開進一步合作交流。
慈容法師、佛光山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杭侃、如常法師、洪孟啟、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台北辦事處主任何婕、高雄科技大學校長楊慶煜、佛光山榮譽功德主劉招明為展覽揭幕。
圖說: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左)、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分別代表雲岡研究院、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簽署合作交流備忘錄,雙方將在文化、文物領域和人才方面展開進一步合作交流。人間社記者蔡清華攝
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高雄辦事分處主任盧娟,和雲岡研究院對台文化交流顧問李陽、李霞,综合部副部長李鑫,以及佛館副館長依潤法師、永融法師、有賢法師,佛光山榮譽功德主陳秋琴、陳順章、蘇素賢、陳和順、戚品淑、劉柏秀、劉美杏、陳瑞珍等與會。
展覽分四大單元「真容巨壯」、「窮諸巧麗」、「法相綿延」、「保護傳承」,將雲岡石窟分為早中晚三期,從早期文成帝時開鑿曇曜五窟,造像雄渾大器。中期為皇家營造的大窟大像,富麗堂皇。晚期為式樣最繁雜的階段,精緻繁縟。在保護傳承上,除以科技投入病害分析和保護材料研製外,並透過數字技術,讓雲岡石窟經典永存。
圖說: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導覽,圖為雲岡石窟第20窟大佛佛首。人間社記者蔡忠宏攝
圖說: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右)導覽。人間社記者蔡忠宏攝
圖說:雲岡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人間社記者李生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