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岸藝術特展看未來數位策展—以敦煌石窟及雲岡石窟為例
於〈博物館簡訊〉No.113 二O二五年九月份刊登
文/妙功法師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學術發展委員會主任秘書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前言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即將邁入第15年,從創辦人星雲大師建館時在常設館部分就已結合科技新媒體方式來呈現各項展覽,大師的遠見與先進智慧帶領著佛館走對博物館的路。
一個國際博物館要永續發展,尤其在文化、藝術、教育這三個方面,要同時兼顧又要全面融和,方能臻達所謂藝術特展的弘法效益時,必須朝向未來的數位策展所呈現的觀展互動,以及激發年輕世代進而思考研究的目的。誠如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更是我們要去思維博物館未來數位策展的重要趨勢。
一、實體展覽的逐漸蛻變
過去,傳統的博物館是以「物」作為吸引觀眾走入展場之最大元素,然而在這十幾年來,不論是已經從「物」走向「人」的新博物館形態。當然,「物」仍舊是會存在的,但人與物的結合甚至融和,它已不是概念性的模式,而是具體衍生數位化展覽的來臨(大陸稱之數字化)的積極性與全面性。
佛陀紀念館與兩岸合作的藝術特展中,早就展現這方面的積極性,疫情時期佛館排除萬難,本身以跨國策展「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來展現博物館的氣魄及實務營運理念,突破傳統展覽的侷限,成為帶動的先驅,也是令人刮目相看。
疫情時代出現兩種狀況,一為傳統展覽滯礙不前只能封館,一為以線上展覽及技術運用突破現狀。但它只是單次展覽在網路上呈現,非同臨場感的擴大性及實質性,因此,數位互動起勢,透過手機或平板,就可彌補傳統展覽的侷限性,進而活潑展現愉悅逛展。
在台灣,佛陀紀念館於2019年和台北故宮合作「動物藝想—故宮新媒體藝術展」就掀起觀展熱潮,帶動更多大專院校及中小學生的喜愛臨場體驗。另2024年與故宮合作「法華經及其美術特展」,其中都有結合了數位互動的實際操作面,如61窟雖是敦煌石窟的壁畫,但所呈現的法華經經變圖卻是數位互動展精彩的一面。
在大陸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指導下,佛陀紀念館和敦煌研究院於2024年合辦「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以及雲岡研究院「芥子納須彌—雲岡石窟藝術特展」,更是大量凸顯了未來數字策展的趨勢。
我們也因而看見,傳統的實體展覽逐漸在蛻變,數位策展未必全面取代傳統實體展覽,兩者之間仍有些差異性,無須劃上等號。但為了未來可以接引且吸引更多的年輕世代,必須走向數位策展及數位互動展覽方式,而文物只是逐漸退蛻變為展示櫥窗內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它們仍有互補效益。
二、數位策展—以敦煌石窟及雲岡石窟為例
中國四大石窟藝術特展,佛陀紀念館這二年更是熱絡且持續地將完成四大石窟展覽的目標。除了已經展出過2019「龍門佛光—河南佛教藝術展」,尤其2023-2024「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展出莫高窟第432窟「中心塔柱」、第3窟及第45窟實體、七座藻井、百餘件文物,經4400公里的陸路及海陸運送來臺,突破重重困難,可說是台灣百年來規模最大最精彩的敦煌特展。
敦煌石窟藝術以數位動畫在展場內呈現,其中莫高窟第285窟,講述古印度時有五百個強盜為非作亂,被官兵圍剿、接受酷刑,最後受佛陀度化、強盜皈依、入山修行、參禪入定等八個場景的因緣故事,在有形及無形的體現中,不僅教導人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佛教思想,同時帶動了善的循環。這樣的數位呈現,是非常引人注目。
2024-2025「芥子納須彌—雲岡石窟藝術特展」,舉世聞名的雲岡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了,這次展件共有48組件,包括3座複製石窟,其中有第19窟羅睺羅弟子像高達4.2公尺,也將第20窟複製到展場內,還有第38窟,整體展覽結合了實體文物、複製石窟、多媒體沉浸式投影,引領大家穿越時空走入雲岡,感受氣勢磅礡的皇家石窟。
尤其第38窟是雲岡石窟群重要的窟群,它位在高聳山壁上,一般人難以窺見,洞窟雖小,但布局嚴謹,北壁圓拱龕內雕釋迦牟尼佛、多寶佛的二佛並坐像,龕外左側雕一立像菩薩和釋迦涅槃圖,右側有雙菩薩與羅睺羅因緣的佛經故事。龕楣下椽雕有一組伎樂天,龕楣外兩側,簇擁供養比丘及天人,或跪或立,合掌禮敬。該窟題材豐富雕刻精美,是雲岡晚期雕刻藝術的代表洞窟。雲岡研究院經由搭架維護及高畫素高質量的攝影紀錄,才能留下這些珍貴的畫面,並以3D打印呈現在佛館的展廳中,實屬不易,可謂千年一見。在此窟後面,另有38窟數字光影沉浸式體驗,以藝術手法娓娓述說佛教的故事。
這二個展覽共通特點在於以數位策展的呈現,都有3D打印實體文物在展場展示外,也有數位互動及沉浸式的體驗,台灣觀展人數節節升高,主要是它突破了傳統文物藝術展覽的窠臼。
再者,自古以來,在文化藝術的學術研究範疇內,歷史文獻的重要性,尤其敦煌文獻有豐富內涵及珍貴的價值,吸引了全世界眾多國家學者競相致力研究。而千年雲岡,正以數字重生的模式,將巨大的佛像、希臘的愛奧尼亞柱頭、音樂窟等等,以外來的建築元素與中國傳統的建築構件相結合,作為未來數位策展中能夠呈現精致且細膩的石窟文物特色外,在學術研究上更有助益,因石窟的巨大及高度,讓研究者無法親臨其境或直接睹視,但透過所有的數位策展中,可看到完整的文物面貌,甚至石窟雕刻的細節與雕工的同異性。
敦煌石窟和雲岡石窟具有千年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文化不可磨滅的產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列入世界遺產紀錄,所以它是世界性的寶貴資源,在保護文物前提下,數位策展將是博物館界未來發展的新模式。
圖說:雲岡石窟第38窟結合了多媒體沉浸式投影,引領大家穿越時空走入雲岡
圖說:芥子納須彌—雲岡石窟藝術特展,整體展覽結合了實體文物、複製石窟、多媒體沉浸式投影
結語
我們深知,石窟群在未來因應風化及氣候變遷問題,石窟亦將逐漸走進歷史,因此,敦煌研究院建置「數字敦煌」歷時30年之久,雲岡研究院這幾年也在急起直追,深入建置「數字雲岡」,佛陀紀念館除了和他們共同簽署五年合作之外;在2025年11月亦將迎來「華彩萬象—石窟藝術沉浸體驗」,依開鑿時間順序選取克孜爾石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典型代表,展覽策劃上將應用數位建模、數位交互運用等技術,以數位影像與實體展品的結合,經過當代美學視野再呈現石窟藝術場景,同時也是宣告佛陀紀念館,天要朝向數字策展的未來時代前進,讓兩岸藝術特展在佛陀紀念館發揮得淋漓盡致,並能與國際的博物館接軌。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歷年來也不斷邁入博物館未來數位轉型的思維進程,故此,怎樣透過多元且豐富的數位策展、觀眾參與互動,甚至引發觀眾主動來深入了解藝術特展的內涵,這是博物館行銷文化藝術的一種策略,也是國際博物館的一門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