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幢,指的是刻有經文之多角形石柱,又稱石幢。形制有四角、六角或八角體,極少數為十六角體,如河北邢台開元寺有唐代所建的十六面殘幢;亦有少數作圓形石柱體,現存於陝西醴泉有唐代鼓形經幢。經幢一般可分為基座、幢身和寶頂三部分,其高度和結構形制關係密切,唐代經幢剛出現時,結構較簡單,一般為單層,裝飾亦少,高度大都在二、三公尺以下。經幢一般多使用八角形之石柱,其上所刻經文以《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最多。此風盛行於唐朝中期至五代遼金,尤以北方更盛,後再傳至朝鮮、日本。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是唐代盛行的經典,此經緣起於釋迦牟尼佛為解救善住天子天壽將盡,命終將墮畜生、地獄惡道,所宣說的攘災延壽之方,內容主要包含「滅惡業、離地獄、增福壽」三項,加以大曆十一年(776年)時,唐代宗敕令「天下僧尼每日須誦尊勝陀羅尼二十一遍」,使這部經迅速傳遍天下,造立經幢的風氣由此大興。
此件經幢呈八角柱狀,八面均鐫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序、經文及發願文等,長達四千多字,以工整秀麗的楷書書寫,内容十分完整。《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共有六種漢文譯本,本件經幢乃根據罽(音同記)賓國沙門佛陀波利的譯本所刻,該經提到,此經有除一切罪業等障、破一切穢惡道苦的功德,凡「塵沾影覆」之處皆可蒙佛護佑,若常誦持、書寫或供養此經,則必不為罪垢所染汙,並能往生極樂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