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炫三A-SUN WU環球創作足跡藝術特展

吳炫三(A-SUN WU) 1942年出生於宜蘭羅東的務農家庭。父親是林務局公務員。18歲時進入臺北淡江中學就讀,遇到恩師陳敬輝老師啟蒙,激發他對於繪畫的熱愛,積極學習繪畫,1964年考入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受教於廖繼春、李石樵、林之助、馬白水、黃君璧、陳慧坤、王壯為等名師。1971年前往西班牙馬德里皇家藝術學院(今馬德里大學)就讀研究所。1973年畢業後隨即到美國紐約藝壇闖蕩。

1976年回臺任教,同時數度到日本東京舉辦展覽,獲得各界好評。在日本池田二十世紀美術館展出時,藝評家瀨木愼一提到:「阿三的繪畫技巧很好,畫什麼都可以,歐美各種畫派風格都可以掌握精隨。但是我們抓不到他個人的風格是什麼? 作品的風格等同於是藝術家的簽名。一幅畫如果遠遠看,看不出是誰的作品,必須走到畫作前看簽名,才能辨識的話,就失去了意義。」因為瀨木愼一一席話,1979年,37歲的吳炫三決定放棄穩定的教職、賣掉在臺北剛買的兩間房子,留下年幼的一雙子女,冒險到非洲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

勇闖非洲,尋找童年
吳炫三認為受學院洗禮的藝術家們,皆深諳學院的技巧風格。自己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長大的童年經驗,是唯一與眾不同之處,也是一個能夠找回真正的阿三(A-Sun)自己本來面目、走出自我風格的機會。70年代起臺灣鄉村皆已都市化。為了貼近童年時代鄉村的質樸生活,他決定遠赴尚未現代化的非洲。

吳炫三在11個月內走訪非洲31個國家,他發現非洲原始部落的創作藝術直接簡要、力道十足。沒有做作的世俗比例,隨性自在。所有動人的藝術品,全都來自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如:祭神、婚喪的信物或祭品等等。沒有花俏的修飾,更沒有參雜名利的企圖。這一切讓他茅塞頓開,從中得到永無止境的暗示和啓發,並重新開啟他童年的純真之門。

陽光、生命、爆發力
非洲之行中,他深刻體認到陽光是成長萬物,啓動萬物潛在神祕生命力量的根源能量。即使是沙漠中一朵小小花,潛藏般地躲在巨石的角落背後。別看那一枝丁豆般的小花,從她深長的根繫在沙漠的深處,就可以察覺出她是如何在這狂沙瀚漠中艱困掙扎,努力展現傳宗接代的生命力量、綻放出美麗動人的花朵。自此之後,他的創作都以生命潛在爆發的能量為依歸,讚頌大自然成長的“動”能-陽光。

1980年他旅行經過那米比亞死亡海岸和克拉哈里沙漠的採礦場,發現陽光照射在籬笆上映射出黑黃交錯剛銳的剪影。瞬間得到靈感以刀削筆觸來表現金黃色陽光映射在非洲人面孔上,產生的一種動人原始節奏。非洲人皮膚黝黑如鏡,藍天、金沙、沼澤、森林都會在他們有如鏡面般的皮膚上反射入景。當他們的臉移動時,景物也跟著移動變換。在非洲歷經車禍、感染瘧疾、被強行拘留等種種生命危險,阿三終於如願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

回歸故鄉南島
繼非洲之行後,他陸續走訪中南美洲馬雅、印加古文明地區,安地斯山和亞馬遜流域。再到阿拉斯加伊努族西北原始部落和南太平洋諸島,巴布瓦新幾內亞西比克河流域。並探訪伊利安加亞和印尼蘇門達臘、遜巴、龍目……諸島的部落民族。在亞齊一帶,看見阿斯曼族的祭祀柱,赫然驚覺南太平洋和臺灣原住民族色彩和精神頗為神似。故鄉臺灣正是充滿海洋冒險性格南島文化的一支。童年在宜蘭太平山、大元山上和泰雅族小孩玩在一起的兒時景象一一浮現腦海,激發他回歸以童年南島文化的感受為主題,融入他的「時」、「空」概念,以自創的陰陽符號,創作以「紅、黑、白」為主調的一系列作品。

陰陽符號
吳炫三認為藝術最終仍究是哲學。東方傳統美學概念講求「陰陽和諧」是為美之極致。他透過陰陽符號來表達創作內涵。右陰左陽、右陽左陰、上陰下陽、下陽上陰,每一個符號線條都是由陰柔的曲線和陽剛的直線,所共同組合而成。

紅、黑、白
對吳炫三而言,紅色之所以成為此時期創作的主調,源自於東方華人傳統-以紅色象徵生命。印泥的硃砂紅代表血,蓋印鑑即表示以個人的生命作為保證。祭天拜地時要屠羊宰牛,以鮮血見證真誠誓言。若有陰魂久久不散,道士即以鮮血畫符,驅趕陰鬼。“紅”在東方文化中也象徵吉祥。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門口張貼紅色對聯,以鮮紅避邪,萬惡不入。喜事都以 “紅”為慶。由於紅色太強,熱力四射,奔騰視覺,所以用黑色的力量來駕馭安定,白色則代表和諧、寧靜的空間。他以紅、黑、白色系表達生命、力量、和諧的內涵。

無日無夜、無上無下
吳炫三認為在無極的大宇宙間,時間只是人的假設,如:美國紐約和臺灣臺北、日本東京、法國巴黎……,即使在同一時刻,也因為經緯度不同,使得各地鐘錶上的時間有所不同。由此可見時間並非真實不變的。日夜的區別僅僅在於是否看到太陽,而無晝、夜之分。人們只有在有限的小空間裡,感到明暗罷了。而前、後、上、下、左、右之分,更是渾沌難辨的假象。事實上,整個大宇宙渾然一體。在他諸多作品中,簽名只簽一個太陽的符號,象徵從四面八方都可以欣賞他的作品。無上、無下、無左、無右、無前、無後。人看作品,作品看人。意之形相、其相不實。“實”僅在於欣賞者和創作者心靈交會的剎那。

 


2025/04/12 - 2025/06/29
本館第二展廳
免費

其他資訊

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