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綠工藝日常─職人修護工藝

2023/11/06
佛館訊息

文圖/人間社記者李生鳳


圖說:修復師賴文進介紹工具和示範操作。

生活中常見的陶瓷品,如碗盤、杯子、茶壺、花器等,若有缺損該怎麼辦?有沒有丟棄以外的選擇方式?「2023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推出「我的綠工藝日常─職人修護工藝」,由修復師示範修復技藝,讓大家了解,其實工藝可以透過修復再生,延長使用壽命,不僅是惜物愛物的展現,也賦予其新的生命。


圖說:以「金繕」技法修復的茶壺,以漆器蒔繪技法遮蓋裂痕中的黑色生漆,常見的粉蒔或貼箔材料為黃金。

「我的綠工藝日常」由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規畫,邀請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陶瓷修復師賴文進,第一場11月5日於佛陀紀念館雙閣樓人文空間,講說示範傳統修復技藝「鋦瓷」與「金繕」,介紹工具和示範操作等。賴文進說明,在「鋦瓷」修復技法中,使用鋦釘接補器物的裂縫,使其不易漏水,恢復物品使用功能。而修復後的外觀,有明顯可見的補釘。「金繕」是以生漆為黏著劑,黏接碎片和填補缺損,裂痕中的生漆顏色為黑色,為美觀會以漆器蒔繪技法遮蓋,常見的粉蒔或貼箔材料為黃金,所以稱為「金繕」。


圖說:這對瓷杯,其中右邊杯子有以蛋殼和貝殼鑲嵌,分別呈現白色和深藍色,讓外觀可以較為協調。

賴文進以現場展示實物說明,並補充小知識,像是「熱衝擊」就是造成茶壺出現裂痕的主要原因。以及使用「金繕」修復後,剩餘的生漆無法回收,因此他會再利用製成工藝品,還有修復上會使用的裝飾等,讓物品憑添趣味。這次展示的一對瓷杯,在缺損的部分,以蛋殼和貝殼鑲嵌,分別呈現白色和深藍色,讓杯子的外觀可以較為協調。


圖說:以撿拾到的海廢玻璃碎片修補的杯子。

還有「呼繼」,就是以其他材料填補缺損部分。賴文進曾以撿拾到的海廢玻璃碎片修補杯子。他表示,修護工藝讓物品呈現另一種美感,不僅可以繼續使用,更讓物品有了藝術加乘效果。傳統修復手法雖然在物品外觀留下明顯痕跡,但想到自己的茶壺、杯子,是由自己親手修復,雖不完美,但可以讓他繼續陪伴在身邊,也是件很浪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