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藝術 蘊含過現未諸佛同傳此經

2024/12/15
佛館訊息

文/人間社記者廖麗珠
圖/人間社記者趟啟超


圖說: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張建宇就「瑞光寺塔本《法華經》卷首畫與江南經卷佛畫傳統」為題於線上發表論文。

《法華經》及其美術-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三場次論壇《法華經》及其藝術(一),由美國萊斯大學亞洲跨國研究系終身職副教授黃士珊主持,發表人有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張建宇及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黃國清線上發表、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研究員兼科長劉國威、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博士鍾子寅等發表論文。


圖說:主持人黃士珊推崇四位論文發表人,並簡述他們的專業及重要論述與發現。

黃士珊推崇張建宇的學術成就和教學貢獻,涵蓋中國古代藝術、佛教藝術及園林設計等領域,在國際學術界中具顯著影響力;劉國威的努力,提高了故宮博物院在國際佛教學術地位,也促進國內外佛教研究及文化交流;這次佛館特展的策展人鍾子寅,期待他「北宋寫繪本的新發現」的報告;黃國清積極推動兩岸天台學與唯識學等學術論壇,並致力於傳統佛教經典的現代譯釋工作。

張建宇就「瑞光寺塔本《法華經》卷首畫與江南經卷佛畫傳統」為題發表,蘇州瑞光寺塔第三層塔心天宮出土的《法華經》,是世存最早插圖的版本,選用昂貴的碧紙及泥金銀的特殊媒介組合,各卷均繪有經首畫,是一套「豪華版」捲軸裝寫經。綜合題記與紙張分析結論,寫本係由三部分構成:唐代原經(約9世紀)、南吳修補部分(931)、吳越國修補部分(957)。現珍藏於蘇州博物館。他說明「垂幔紋」,也有稱之為網狀弧形簾幕、拱形珠簾、網狀簾幕者。


圖說: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研究員兼科長劉國威,發表論題為「十六世紀西藏色喀古陀寺的法華經壁畫設計記錄」。

劉國威以「十六世紀西藏色喀古陀寺的法華經壁畫設計記錄」為題表示,《法華經》在西藏並非受重視之大乘經典,寺院傳統較重視論典與經典集結的呈現。以《法華經》序品、第二方便品至第七化城喻品、第十一見寶塔品、第十六如來壽品至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及第二十五普門品等圖像解說。最後總結,並非每品都有圖像設計,偏重義理表現的經文並未納入。諸如藏傳佛教未如漢傳佛教,一般譯有世親所造的《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對漢傳佛教所重視的「法華七喻」,在文中作者完全未提及。


圖說: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博士鍾子寅談,北宋寫繪本的新發現:國立故宮博物院無藏泥銀寫繪本《法華經》。

鍾子寅談「北宋寫繪本的新發現: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泥銀寫繪本《法華經》」聚焦說明典藏於故宮的一件泥銀寫本「明人書《妙法蓮華經》第某冊」。他就泥銀寫繪本的扉畫風格:10世紀末至12世紀中以前、書法風格:北宋中晚期,為11世紀中、畫題選擇及其表現:莘縣本是11世紀中之前、「弘」字書寫:南宋初期本,為12世紀中之前、扉畫中的器物:宋遼時期、普賢圖像:12世紀之前。綜合前述分析判斷,將此泥銀本重訂年為11世紀中左右,從而替宋代繪畫提供新的視覺證據。

黃國清論述「《法華經》「二佛並坐」的思想詮釋」,他以〈見寶塔品〉及〈法師品〉的梵文用語及用詞的比對說明。詳述二佛並坐像的組合模式:二佛並坐像與釋迦說法像在造像上的組合,釋迦佛像意謂佛陀在靈鷲會開演《法華經》,二佛並坐像表示虛空會的多寶佛,讚歎與證明所說經典為真實。二佛與七佛的組合,應該嘗試揭示此經在諸佛之間的代代相承。二佛與彌勒菩薩的組合,源自彌勒的未來佛信仰及《法華經.見寶塔品》的思想,蘊含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同傳此經的妙趣。